一、非典的感人事迹中等长
1、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
2、叶欣(1956年7月9日-2003年3月25日),女,汉族,出生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毕业于广东省中医院卫训队,中共党员。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是该院护士长中最年轻的,抗击非典英雄模范。
3、陈洪光同志的生命中,100多天的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抗击SARS的战斗,他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置之度外,坚守在治疗“非典”病人的岗位上。他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的牺牲令人铭记,他是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发展简史
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1939年7月中山医院部分医护人员随同上海医学院迁至昆明。1942年2月接办重庆歌乐山的中央医院,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1946年5月在重庆的中山医院人员分批回沪,筹备恢复上海中山医院。1946年11月正式恢复上海中山医院。
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起源于1936年,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得名,是中国三十年代由复旦大学附属机构创办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当时,上海人口众多,但医院床位严重不足,且多由外国人经营,收费高昂。
3、医疗简史: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前身是1968年设立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肿瘤小组,1969年正式成立中山医院肝肿瘤小组,并设病房。1978年改名为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开始分为病房和实验室两个部分。其后不断发展壮大,1988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隶属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校合并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
4、上海市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卫生部部属综合性教学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当时中国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
5、中山医院,作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自然也随之成为复旦大学的一部分。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山医院在复旦大学的体系内,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资源支持。复旦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教育资源,为中山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坐落在上海市中心,占地面积73,188平方米,建筑面积133,687平方米,拥有1700张床位。每年接待的门急诊量超过221万人次,住院病人达5万人次。医院在松江天马山和延安西路设有分部,并通过管理上海市青浦区中心医院成为青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