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文宏称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我国对疫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_百度...
张文宏称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我国对疫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医疗专家对此次的最新疫情研究出了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案,其中接种中国第三针疫苗加强针,是具备有效减低重症病例发生的潜力,有望在2022年控制新冠的流行。相信看到此处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2021年12月17日,张文宏医生发文称: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寒冬,我们跑赢病毒只是时间而已,无需恐慌。”张文宏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动态清零”能力是当前最为关键的公共卫生策略。
我认为张文宏的说法非常可信,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以及特效药的出现疫情结束已经出现曙光。新冠疫情流行以来病毒不断变异升级,虽然已经有了新冠疫苗,但是变异毒株的出现依然让不少人担心疫情无法结束。张文宏作为专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寒冬,他的表态提振了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二、张文宏谈新冠易感人群防护:新春是个坎儿,居家监测有四个标准
·张文宏表示,划定新冠感染低、中、高风险人群,有三个衡量标准:年龄、基础疾病情况、疫苗接种情况。对于易感人群的居家监测有四个标准:症状、氧饱和度、体温、脉搏。
在饮食上,张文宏强调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老年人的护理应细致入微。推荐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奶制品和蔬菜,同时控制必需脂肪酸。对于元旦和春节这样的重要节日,易感人群应减少聚集活动,尤其是与未感染的老人相处时要做好防护,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愉快地度过假期。
一是出院后管理。隔离时间越长越安全,但需要科学制定出院后的管理方案。确定的7天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当病毒载量达到一定的低水平时,将不再具有传染性。如果病毒水平很低,在家做7天核酸检测就够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过去出院后,需要在隔离点观察两周。现调整为出院后在家监测7天后再进行核酸检测。
三、世界新冠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疫情是从2019年开始的,到2022年底至2023年初逐渐结束。具体来说,在中国,新冠疫情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19年12月。当时,武汉出现了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后来被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一疫情迅速蔓延,导致全国范围内的防控措施启动。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疫情持续时间:全球新冠疫情自2020年1月武汉封城开始,至2024年1月31日正式结束,历时四年,换算成天数为1469天。记录系列概况:《全球疫情发展》系列总计超过500万字,分为五个阶段,详细追踪了每日、每周、每月乃至年度的疫情数据变化,全面记录了新冠病毒对全球的影响。
2022年1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正式结束。 这场疫情自2019年底开始,持续了大约三年时间。 尽管疫情并未完全消失,但将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 这意味着,新冠病毒的管理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应对,而不再采取大规模的封锁和限制措施。
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张文宏建议家中常备血氧仪的原因
1、张文宏建议家中常备血氧仪,主要是因为新冠感染的高峰期其实还没有结束,一些老年人或者是体质相对较弱的人,他们想要安稳的过冬,需要准备对应的设备,比如血氧仪。因为通过血氧仪可以从症状、氧饱和度、体温脉搏等等方面进行监测。下面简单介绍需要血氧仪的具体原因。
2、血氧仪的畅销有其必然原因。首先,需要纠正一个误解:购买血氧仪绝非智商税。尤其是在当前时期,如果家中有老人或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肺炎的患者,血氧仪已成为必备品。血氧仪是一种可以测量脉率、血氧饱和度和灌注指数(PI)的医疗设备。血氧饱和度是医疗上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3、月21日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演讲中提及,应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张文宏注意到,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
4、”同样,在12月21日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讲座中也提醒,应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自行购买、或由居委会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派送简易的指脉氧仪,监测感染的高危人员是否有重症风险。